(资料图)
在2021年线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技能竞赛中,山西大学8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垃圾焚烧发电机组”和“66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两个项目中全部获奖。这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探索“以赛促学、学赛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效的缩影。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面向发电、能源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环保领域,努力培养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宽厚理论基础,系统掌握能源高效清洁转化与利用、能源动力装备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在发电及环保领域从事设备管理、技术研发、装备设计等工作的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山西能源清洁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聚焦行业需求 创新培养模式
专业开办于1955年,先后以太原工业大学电力分校、山西大学工程学院招收本科生,2014年随校并入山西大学。2010年,获批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2014年,获批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9年,获批能源动力类专业硕士学位点。2020年,获批山西省高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面向火力发电行业和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发了“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主线、两平台、三阶段、四结合、五提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两平台,就是校内实验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三阶段,就是职业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培养阶段。四结合,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认识与实践结合、仿真与现场结合、竞赛与教学结合。五提升,就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同时,专业以服务山西和我国电力行业为己任,形成了“紧密联系行业、注重工程实践”的发展特色。
围绕行业特点 优化育人体系
专业紧紧围绕电力行业特色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建立辅导员和校内外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政教育进行多角度融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专业学习、身心健康、生活就业上的全方位育人。依托教学平台优势,开放科研实验室,结合大创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本科训练项目每年30余项,参与人数达150多人,参与比例超过50%。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学科和专业竞赛项目为牵引,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大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部级奖1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项、山西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7项。将课堂教学与微课、慕课相结合,虚拟实验与专业设备仿真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思政金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建成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建设校精品共享课7门,编写专业规划教材5部,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一流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群,打造共享型和交叉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逐渐由单一期末测试向分析能力测试、实际问题解决以及期末综合测试转变。
面向行业发展 搭建实践平台
专业与校外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优质资源。建成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热工基础、流体机械、锅炉、汽轮机等实验实训室,完成嘉节燃气热电分公司、山西建龙集团等6个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挂牌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与企业常态化合作,与许继集团有限公司、阳泉二电厂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在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和科研需要之外,还承担着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并为电力及相关企业提供全面的科技服务。专业依托山西省特色专业、省一流建设专业、省能源动力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中电联火电培训基地,凭借面向发电行业的360余台套基础和专业实验实践设备,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此外,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打造了“双师型”师资队伍,拥有电力行业企业背景教师16人,注册电气工程师6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高中级指导教师30人。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通过产学研协调育人方式,建立了省级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合作效果良好。
据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就职于火力发电及相关企业,累计为电力行业培养了1万多名专业人才,是山西省以及中西部地区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输出的骨干专业之一,获得行业认可。(通讯员:山西大学 瑄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