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青岛王哥庄街道何家社区日日蒸铁锅馒头店内,准90后的青岛姑娘徐静正在面点加工间内做饽花儿,她从小就看着父母做各种馒头、饽花儿等面点,长大后也是耳濡目染,一双巧手制作的各种面点很受客户的赞赏。七夕节到来,她跟着家人开始忙着做饽花儿,一些老人喜欢在七夕节这几天吃饽花儿,很多住在附近的老人从小时候就在七夕节吃,寓意着男孩吃了聪明、女孩吃了心灵手巧。
徐静告诉记者,“吃饽花儿是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在青岛,尤其是王哥庄除了王哥庄大馒头,其次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做“饽花儿”。农历七夕到了,王哥庄街道何家社区馒头一条街上,各家馒头店都在忙着烙饽花儿。有的店铺一家人都在做,基本上除了做饽花儿和开口笑火烧,大馒头根本顾不上加工。店里根据客户的预订需求,差不多每天要用面粉、鸡蛋近千斤,用特供面粉和山泉水和面,再加入鸡蛋和糖,出来的味道香甜可口,还可以当做小零食吃。制作的时候每人一个不同图案的榼子模具,把和好的面分成小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到榼子里,摁平后卡出来,知了、金鱼、燕子等造型各异的饽花就做成了。放入烤盘送入烤箱,一会颜色金黄、味道香喷喷的饽花儿就出炉了。”
据了解,徐静目前通过发朋友圈跟推广饽花儿,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客户和朋友来买。有的年轻人专门开车来到王哥庄何家社区购买,主要是家里老人喜欢吃,虽然老人牙口一般,但是因为制作的一点不硬,口感还是不错的。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面点车间内,犹如一个桑拿房,一旁是正在烹制饽花的烤箱散发出的高温,另一旁是徐静和家人在忙的热火朝天,没一会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脸上也是大汗淋漓。
(资料图)
听老人说过,“饽花儿的起源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同情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每年七夕她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后来玉帝被感动,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然后不少女孩子都开始模仿小巧,在每年的七夕制作形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这种点心就被称为“巧果”,也就是饽花儿。传说吃了饽花儿的男孩聪明,女孩心灵手巧。对于饽花儿传承到底有多少年,王哥庄街道当地的老人也说不上来,但在当地每年七夕前,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吃饽花儿祈福。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这门做饽花儿和开口笑火烧的家传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品尝到青岛的特色美食。”徐静说。
七夕节到,饽花儿预订火爆
各式各样的饽花儿
每次做饽花儿和面前,真材实料加入不少鸡蛋
每次加酵母都是严格按照要求
忙活一下午,就制作了近千个火烧
面点工作间里,忙没一会,满头大汗
面点间内犹如蒸桑拿,待一会汗水就湿透了衣服
面点车间内,徐静在热火朝天地忙碌
清点预订的饽花儿
和面结束后,开始准备制作
徐静展示各式各样的饽花儿
制作饽花儿的模具
传承家人的手艺开口笑火烧
徐静家传下来的招牌火烧“开口笑”,又名杠子头火烧
过七夕,吃饽花儿,这是崂山王哥庄的习俗
烤箱内的各种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