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滚动:沪剧接力棒 接住了

新民晚报   2023-03-08 12:05:59

沪剧接力棒 接住了(主题)

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在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园建筑里感受沪剧文化是什么体验?随着已有9年历史的沪语训练营日前搬到汾阳路150号新址,亲子家庭可以在周末走进这幢建筑,换上戏服进行一次沉浸式“打卡”,孩子们更可以走进专业演员的练功房,上一堂从沪语到沪剧的特色课程。


【资料图】

2014年至今,由上海沪剧院创办的沪语训练营已经培育学员1万名,带动5万余名孩子参与沪剧活动,培养数十位小学员在全国少儿戏曲评奖中获得“小梅花”“小白玉兰”等称号。联动沪语训练营这个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上海沪剧院让戏曲的活态传承有了另一种生动实践。

学员七成来自上海

“很多时候本土文化的断层,是‘断’在年轻父母这一代,当小朋友走进沪语训练营,其实是带动了全家人来了解沪剧。”沪语训练营项目负责人刘丽颖介绍道,参加沪语训练营的家庭,七成是上海家庭,三成来自新上海人家庭。

从2014年创办之初就加入到沪语训练营的老师徐蓉当年也曾讶异过:“家里都是上海人,还需要学上海话吗?”在体验活动中,刘丽颖会询问小朋友们是哪里人,大部分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上海人,她再问会不会讲上海话,答案就变成了“不会”。

最初开始招生时,徐蓉每个周末都排得满满当当。周六周日每天三场示范课,上了一个多月后,徐蓉接到电话,一个班招满了。徐蓉为了编教材天天忙到半夜。白天,徐蓉就靠一辆自行车,往返于东安路的沪语训练营和天平路的示范课教室,晚上还要到剧场演出。

随着报名的孩子越来越多,单靠徐蓉、凌月刚等几位初创时的老师显然已经不够,丁叶波、朱君尧、郜逸萍等青年演员在第二年加入进来。每个周末,大家都穿梭在远郊舞台和市中心的沪语训练营里。“我们自己都还是孩子呢。”郜逸萍回想起当年笑着说道。为了让孩子们坐得住、学得进,丁叶波特地学了蒙氏教学法,将孩子们的兴趣点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在游戏的过程中带着孩子学语言、学戏曲,他俩也成了孩子们喜爱的“菠萝老师”和“糕糕老师”。

如今,教材已经从一套扩容到了六七套,数间教室也从早上到下午“火力全开”,各个年龄、各个阶段的孩子都可以匹配到适合的老师。

全国比赛脱颖而出

仅仅去年,沪语训练营就出了五朵“小梅花”、十朵“小白玉兰”,硕果累累。可在最开始,他们也曾在全国性的大赛中折戟。徐蓉提及最初参赛的惨淡场面,很是心酸,沪剧能比得过京昆吗?如今,当年的问号变成了感叹号,当然能!老师们在培养方法上转变思路,求新求变,在演唱中加入高难度的唱段,不断提升孩子们的表现力。

“当我们沪剧代表上海去全国参加‘小梅花’评选的时候,我们感到特别高兴,沪剧从孩子这里走向了全国。”徐蓉欣慰地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沪剧接力棒的传承。早期的一位优秀学员赵紫璇,如今已经从专业戏校毕业进入南京越剧团工作,前不久刘丽颖在沪剧《陈毅在上海》的演出现场偶遇这位学员,学员说已将这部剧“刷”了五遍,仍觉得看不够。

更多的毕业学员自觉担当起沪剧的文化使者,有的在学校创立沪剧社团担任团长,有的出国留学后在新年晚会上演唱了中英文版本的《洪湖水浪打浪》,增进外国人对沪剧的了解。“入营”短短两年的潘子轩已经获得“小梅花”和“小白玉兰”两项称号,沪语训练营

让他萌生了报考戏校沪剧班、成为一名专业沪剧演员的理想,他说:“我喜欢沪剧,无论以后的舞台大小,只要我能始终走在沪剧这条路上,就已经很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