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叠和同事正在对球友严先生施救。 视频截图
8月13日晚,河西湘江风光带篮球场,35岁严先生在球场突发心跳骤停。危急关头,恰好在场边休息的4名市中心医院医务人员组成急救“天团”,上演了教科书般的紧急救援。
当晚,市中心医院的妇科医生李喜叠和3名同事相约打球,打了四五轮后,坐在场边休息。“不好啦,有人晕倒了!”大约19时40分,李喜叠突然看到篮球场上一阵骚乱并传来呼救声,他和同事一个箭步冲上前,发现一位30多岁的球友脸色惨白。他用手一探,发现对方自主呼吸和脉搏全无。
【资料图】
“心跳骤停,嘴唇发紫,已经明显缺氧,必须赶紧进行心肺复苏。”曾在院前急救中心轮岗一年的李喜叠迅速作出判断。
几乎用不着商量,他和3名同事立即分工协作。李喜叠负责为男子进行心肺复苏;来自院前急救中心的易柱立马拨打120,向同事求援;心内科医生吉港负责监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超声科医生刘斌则负责疏散围观群众,并用衣服扇风,保持现场空气流通。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所有人的心都揪着。在进行了3组心肺复苏后,该球友一度恢复自主心跳,可仍未恢复意识,情况不太理想。
更令人忧心的是,一旦停止心脏按压,该球友的心跳又会马上停止。
“心肺复苏不能停,继续抢救!”李喜叠一边大声喊着,一边重复着按压的动作。此时,他和同事早已大汗淋漓。
一次,两次,三次……他咬牙坚持着,中间没有换人。
“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胸外按压的动作,为病人持续建立呼吸循环,这对保证脑部氧供非常重要。”李喜叠回忆道。
8分钟后,120急救车呼啸而来。此时,患者严先生已恢复心跳。
怕严先生还会有突发情况,李喜叠和同事护送患者上了救护车,一路跟到了抢救室。
抢救室内,险情依然不断。严先生先后出现了室颤和室速,医护人员为他进行了3次电除颤,才让他转危为安。
情况稳定后,他被送入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原来,严先生有先天性心脏病史,这些年,他并未定期复查。事发当天,他上场打了一个多小时篮球。
“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感谢你们救了我。”8月14日上午,通过电话,严先生向李喜叠和同事反复致谢。或许,那生死时速的8分钟记忆有些模糊,可他明白,自己经历了生死,而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正是这群一起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白衣战士。
“救人是我们的本职,这没啥好说的。”对于李喜叠和同事而言,这场院外的生死救援不过是举手之劳。他希望,有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敢于伸出援手。